《推向高峰·问鼎世界》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刘传林作品欣赏
来源:消费日报 2023年11月16日

       刘传林,男,字雨润。1956年生湖北省仙桃市,大学文化。现为湖北当代书画研究院院长,中国书画家协会研究员,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亚洲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亚洲艺术画报顾问,一级美术师。

       作品获全国第九届“滕王阁杯”艺术大赛书法类一等奖;多次获中国老年书画重阳展及省市书法作品大赛奖。并被中国军事博物馆及国内二十几个省市收藏机构;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十几个国家单位和友人高价收藏;并被中央及省级媒体多次报道。

       刘传林:仙风道骨,气宇非凡,谈吐温和,谦逊豁达,这是刘传林给人的第一印象。书法家常常给人这样的感觉:正常相处时,有礼,亲和,谦谦君子;挥毫泼墨时,霸道,恣肆,气场全开。刘传林说,这说明书写者达到了一种境界,通过笔墨和作品抒发情感,收放自如,“每一位书法作者都要经过这样的修炼,从练习者到创作者,从吸收,到抒发,这个过程很艰苦,也很漫长。”

       刘传林的修炼,用了几十年。

击中心灵的笔画

       刘传林出生于湖北省仙桃市,从小他就对中国文字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少年时期,看到当时墙上贴的字写得很好的大字报,他会兴奋地跟着描摹。“这是我最早对书法的感觉,好像被击中了心灵。”刘传林说,他到现在都还记得那种感觉。不过刚开始,没有系统学习,刘传林只能自学。直到1985年,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协会创办了一份名为《书法报》的刊物,刘传林如获至宝,成为当地第一批订阅这份刊物的人,那时候的他,只有20多岁。

       风华正茂的年级,每天却如古人一般正襟危坐,练习书法,这让刘传林和其他同龄人很不一样,周围的声音,有赞扬,有不解,也有嘲讽,但他不受影响,如同一只吸水的海绵,从各个方面吸收书法知识,理论、流派、历史发展……这些看似没什么大用且艰深难懂的理论知识,在刘传林这里仿佛是世上最有趣的读物。

       在练习上,刘传林一开始就站在了很高的高度,他个人比较推崇师从古人,“书法是纯粹的中国传统文化,虽然发展到现代也有所创新,但不研究古代作品,就好像无根浮萍一样,无法了解书法的精髓。”只要一有空,刘传林就会把二王、米芾等大家的作品拿出来临摹研究,千百次的临帖,让他对这些大家的运笔走向了如指掌,用不了几年,他就可以很快临摹出一幅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也有了那么几分潇洒的味道。

       但正是这种似像非像的阶段,才是痛苦修炼的开始。“这意味着,你要把学习和吸收的东西,自我融汇,糅杂,变成具有自我风格的抒发,而寻找自我,是最难的。”刘传林说。

寂寥之道开出的花

       仿佛人生的修炼,这是一条寂寥之道,充满痛苦和自省,刘传林开始在书法之外下功夫。此前,他看得最多的,就是和书法有关的字帖、理论书籍,或是泡展览,参加圈内的交流会,生活显得规律而有些刻板,写出来的字,架构精致、笔画完美,有着合适的线条、轻重、大小、浓淡、疏密,却缺少一种灵动和气势;后来,他开始研读诗词歌赋,不仅因为诗词是他练习得最多的书法题材,他还想体味古人在抒情达意时的状态。此外,他通读历史,享受音乐,游历名山大川,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甚至挤占了一些书法练习的时间,但体验和阅历多了,刘传林反而渐渐感觉到有表达的冲动,这时再拿起笔,仿佛不是自己的手在写,而是那些笔画自己喷发了出来。

       刘传林常常用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来解释这种变化。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其字以方正茂密,笔画横轻竖重,笔力雄强圆厚见长,是为“颜体”。但看《祭侄文稿》,里面许多字都不如平常的工整美观,甚至大小不一,有连续的枯笔,表明这是一篇一气呵成的作品,力透纸背的厚重感和磅礴气势,却给人一种悲凉、无奈的感觉。“这是颜真卿追祭自己的侄子颜季明所写,国仇家恨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见于笔端,也流露于字里行间,这种情感不受时空限制,甚至可以感染千年之后的我们。这就是抒情达意的力量。”刘传林说。

静默下涌动的力量

       多年下来,刘传林的作品已经广受认可,曾获全国第九届“滕王阁杯”艺术大赛书法类一等奖;多次获中国老年书画重阳展及省市书法作品大赛奖。并被中国军事博物馆及国内二十几个省市收藏机构、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十几个国家单位和友人高价收藏;并被中央及省级媒体多次报道。

       而他本人,也通过自己的作品结交了很多朋友,有的是圈内的同好,有的是他的崇拜者,他们之所以喜欢刘传林,是因为在他的作品里看到了“快乐的力量”。有一位粉丝是这样形容的:刘传林的字,最可贵的一点,就是有拙正、童趣的味道,所以在他的草书,常见龙蛇竞笔端,他的草书是定得住的,意到,笔才到,入了一种境界。刘传林也认为,写字圆而无方,必滑,这是书法的大忌,所谓“笔从曲处还求直,意到圆时觉更方”,也就是这个意思。刘传林解释道,很多人写字,都求拙,殊不知,拙是从工整中来的,他们以为写草书神气,落笔就潦草,而忘了草书背后工整练习的甘苦。“要在规矩中下苦功夫才是正道”,每一笔不放松,尽全力,能收停。所以,最笨的办法往往是最扎实的办法,刘传林先练笔力,继而追求如何退去火气,他的字讲气魄,力道,但用力精纯之后,那种浑然一体的东西,才会显露出来。

       如今,刘传林依然保持着每天写字的习惯,但他已经渡过了从练习者到创作者的困惑期,写字已经成了他人生最快乐的时刻,并且他的快乐常常传染给他人,记得一次公开的现场书法会上,刘传林正在运笔书写,还没写完,旁边一位围观的粉丝倒先高兴得拍起巴掌来,他兴奋地跟刘传林说:“刘老师,我看你写字太流畅了,真痛快啊!”每到这种时候,刘传林都会特别开心,他说,书法并不高高在上,每个人都是可以欣赏的。一件优秀作品的锋芒不在笔画,不在架构,而是通过外形美所传达的蕴涵美,或跌宕,或平叙,或清秀,或肆意,可以兴高采烈,也可以悲鸣婉转,只要传达出真情实感,就会遇到欣赏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