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风自南——周勋君书法作品展
来源:中国美术展览馆 2021年08月04日

前 言

文/吴洪亮

       作为最具中国特质的艺术形式,书法内在的矛盾多重,其发展历程自然会是曲折而复杂的。东汉赵壹撰《非草书》,从实用的角度贬抑草书,实质上是反对书法的艺术化、视觉本体化的发展方向。及至今日,我们当然不会再怀疑书法的艺术“身份”。但如何让这门依托于字学的古老学问,在当代艺术语境中获得新的升华,则是时代赋予书法家们无可回避,确立自我价值与身份和理性的课题。周勋君也成为了其中的一员。

       在众多的可能性中,周勋君的探索理路叫作“自然书写”——古典书学中“功夫”与“天然”并举的书写方式。追溯传统,晋人“尚韵”的书写大概可以视为自然书写的滥觞,宋代“尚意”书风的流行亦为自然书写灿烂的余绪。然而,自元之赵孟頫力求恢复晋唐古法,明之董其昌强调巧妙书道以后,“尚韵”“尚意”传统越发式微。从这个角度上讲,周勋君的理念实质上是依托传统根脉的一种现代激活和重构。

       在书写过程中,周勋君尤其重视“我”的价值,即书法的个性表达。譬如她擅草书,好诗词,喜以古人经典作为情绪催化,从而呈现出富于个人理解的书写。正如陈师曾总结出文人画具有人品、学问、才情、思想四要素一样,周勋君亦将书法视为一个人综合素养的承载。概而言之,她追求的自然书写是技法与天性的兼顾,是庖丁解牛与解衣般礴的合体,是在走人书俱老之长路,创造出所谓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我法”。“我法”中,难在“法”。两者的自由共舞或合二为一,从理论层面是好感受的,从实践层面是艰辛的。

       “有风自南,翼彼新苗”,这是周勋君借陶渊明诗词抒发的个人理想。而我更愿意将同诗中的另外两句赠与她——“称心而言,人亦易足”。愿勋君能够真正随心所动,自然书写。

2021年7月5日于上海

吴洪亮,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画院院长、北京美协副主席

王昌龄 · 从军行 30x69cm

周勋君

       中央美术学院文学博士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博士后

       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

       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书画家协会顾问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现任教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书法系。

       著有《清代书法批评中对形质的描述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专著)、《书法:18个关键词》(合著)、《书法艺术语言鉴赏》(合著)、《书法:从现象出发》(编著)等。文章见于《新美术》《美术观察》《中国书法》《书法研究》及相关期刊。

自 序

       “有风自南”,出自陶潜“有风自南,翼彼新苗”的诗句。原指风自南而来,使田野间新生的草木翩然生长。以之为展名,原因有三:一,这诗句文辞简淡,意蕴无穷,貌似没有作诗的技巧,实是技巧的极则。这与自然书写从“有为”到“无为”、从“深造”到“两忘”的境地很有相通的地方。二,庄子有“图南”一说,“南”于是有理想之谓。在我,于书写,如果说有所宗旨的话,当是促使书史上经典之作产生的自然书写了。这批字也正是这一观念下的产物。那么,它们也许可以被视为是来自自然书写这一平淡天真之境的一丝丝微风。三,我的故乡在南方,虽然离家二十载,无时不作怀南之想,这种怀想总能使身居异地的我从内在重获那一方天地的滋养,境同“有风自南”的句子。愿这南来的风——这些字——能带来点滴关于南地,关于理想之境,关于自然书写的图景。

辛丑端午于之庐

周勳君

白居易 · 浪淘沙 24x109cm

评论辑录

(以年龄为序)

       大家评勋君曰:“其人温文尔雅,古厚质朴;书法洁净雅致,不激不厉”。这评语,我深感得当。诗句选择见爱好,从书写内容中也可以发现勋君平时难以显知的个性:坚毅。比如她所抄白居易的《白云泉》、王翰的《凉州词》、憨山德清的《咏竹》组诗等佳句,在今人的书写中并不常见,却很能体现书者的情致与气格。勋君执教的天津美院,是我的母校和曾经工作多年的地方,从事书写问题和教学研究的勋君,只要谈起书法,就不知疲倦。愿她保持这份挚爱,行至书写和研究的佳境。

郎绍君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美术史家,批评家

卢纶 · 塞下曲 24x115m

       对形式的驾驭,可以追究到作者精神深处的结构,是那里的状态决定了我们对作品形式的控制,但那种潜意识状态的调整殊非易事,自己不易反省,他人不易介入。然而,周勋君在这一点上表现出相当的敏感。这是一位作者的创作能够不断进步、不断发生质变的保证;出色的文化修养所培养出来的审美趣味,从深处左右着作品的格调。周勋君的阅读范围,除了与专业相关的书籍,还有大量的思想和文学著作。她对书籍有良好的鉴赏力,对阅读过的书籍都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这在相当程度上说明了她作品中那种洁净和雅致的由来。

邱振中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戚继光 · 马上作 24x93cm

       其书法之面目温润,隶书尤为温文尔雅,不激不厉,而观其行草书也不乏性情流露,皆可见其书根植于古代经典,而能纵逸有度,具有优秀书家之潜质。

祁小春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李益 · 从军北征 20x79cm

       勋君的小楷已取得一个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她取法魏晋的结构形态与意趣,旁涉明清人的技法,出以疏朗的布局,细腻灵巧的笔致,松弛而自然的动态,常有意外之妙,已获得一种相当不俗的格调与情致。对行草书法的学习,勋君也在有效地积累中,已能很好抓住帖学书法的核心技巧。勋君很清晰地知道在实践中怎样一步步提升自己。她在书法的路上已渐入佳境,凭着她的知识储备、性情、悟性再加上勤勉,她的未来值得我们期待。

陈忠康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邹浩 · 同长卿梅下饮茶 24x98cm

       让书法回到写本身,回到写字,回到日常的识字,回到一个个字体的端呈,一个个字义的自身第一次生成,并以一个孩子气的目光与写字态度,重新开始面对书法,这就是勋君的心法。这是一位安静的女性书写者才可能具有的质朴与恬静,才获得的原初力量。

夏可君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华严经局 33.5x65cm

       无论一派六朝气象的小楷,或是纵横睥睨的大草,都是周勋君对世界的触摸与回应。良宽生平最讨厌厨师的菜、画家的画、书家的字。对于周勋君的书写,我猜,他亦会会心一笑。

陈亦刚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学博士,艺术家、批评家

苏轼 · 僧 33.5x65cm

       勋君的小楷温文尔雅,颇有似其为人。我感到,她的小楷有两种品质很可贵,一是取法高古,一是笔致灵活。勋君有志于艺术创作和学术研究,自有常人难比的辛劳,因为这两样功课都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投入其中。然而,爱“美”和“真理”的人总会在求索中获得一种非同世俗的乐趣。

邓宝剑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陶潜 · 拟古诗二首 33.5x65cm

       她的小字,上追两晋写经,读之愉悦,令人油然而生悠远古意。古厚二字,是勋君行草世界的重要特质:笔势圆转、气韵跌宕,又风神洒落。古典方向之外,她也同时进行着现代路数的探索,线质的古厚、苍润,空间里的虚实、慈悲,在在动人。

杨频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苏轼 · 醉睡者 33.5x65cm

       基于张旭与颜真卿的大字行草书与法出羲、献的娟秀小楷,代表了她书法创作实践中的两个面向。而这似乎也恰好对应了她给人印象的两个主要方面:小楷优雅、飘逸,行草书淡然、从容。勋君爱思考、喜独处,常年游离于热闹喧嚣的书坛之外,使得她的为艺论学多有与时风迥异之处,然信夫为当今青年一代潜心静修之典范。

祝帅

北京大学研究员

陶渊明 · 读史述五章 33.5×65cm

       周勋君首先是一个读书的人,其次才是一个书写的人。如果放眼整个书法史的长河来看,一个才情卓然的人对事物的见解、思想的成熟程度必定会左右其书法的水准。从这个意义上讲,周勋君在书法创作上兼具两方面的条件和优势。

杨简茹

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

陶渊明 停云 33.5×65

       在周勋君最成功的草书作品里,线条雅致灵动,尤其有种明快的节奏,殊为难得。从字法和章法上,她虽然师法旭素,却已经摒弃了面貌务必形似某家方为成功的习见,而更注重自身的直觉与性情,书写主体的色彩愈来愈浓烈,字和人最终贴合起来。一幅作品的价值,很大程度上还在于能否打动我们,令我们内心为之波动,为之应和。在太多技法看似精湛的当代作品里,我们触摸不到那个实实在在个性鲜活的人的存在,而在周勋君的草书背后,我们可知她的风姿与气度。

黄积鑫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学博士,批评家

作品欣赏

王维 · 同崔兴宗送衡岳瑗公南归诗联 90×17cm×2

杜甫 · 绝句 95x17cmx2

王维 · 敕借岐王九成宫避暑应教 95x16cmx2

白居易 · 白云泉 97x23cm

金玉满堂23x98cm

五谷丰登 23x98cm

白居易 · 咏怀 33x129cm

白居易 · 远诗 22x97cm

陶潜 · 杂诗三首 33x38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