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画一故事参展艺术家推荐|许振
来源:中国美术展览馆 2021年08月24日

    许振

  一画一故事参展艺术家推荐

  许振,又名许朕,字鹏举,号青龙山童,著名画家,一级美术师,“水韵青花”开创者、新黄山画派代表性画家。1962年生于安徽。1986年毕业于阜阳师大美术系。1994年毕业于北京画院高研班。现居北京,独立艺术家。

  主要艺术活动:

  1994年 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许振绘画艺术展”;

  1996年 在国际贸易中心(北京)举办许振画展;

  2004年 入选中国名家邀请展(北京);

  2005年 参加“中国60年代画展”;

  2009年 被评为《世界人文画报》封面人物;

  2010年 入选宋庄国际美术邀请展;

  2011年 赴巴黎参加中法文化交流年美术交流活动;

  2011年 受邀中央电视台参与八集皇帝之山专题片的拍摄,并出任艺术顾问;

  2013年 在环铁时代美术馆举办许振水韵青花山水画展;

  2013年 以特邀嘉宾身份出席黄山中国画国际论坛;

  2014年 水韵青花-许振中国画山水作品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2014年 水韵青花-许振中国画山水作品展在北戴河中国书画杂志艺术交流中心举行;

  2015年 水韵青花-许振水墨画展在北京798感叹号美术馆举行;

  2016年 被中韩书画联谊会授予“中韩文化交流大使”称号。

  水韵青花“神庙系列”作品是我去年从希腊回来后创作的。虽然在希腊期间也勾了几幅速写,但那不过是帮助我用眼睛去引导自己跨越时间走近希腊,走进希腊神庙背后的历史空间。

  我当然可以直接将目及的残垣断壁写摹下来,但那不是我该干的事。我要画的神庙不只是眼前看到的、相机拍到的那些实物图像,而是从精神的物化到物的精神化的视觉呈现。神话的、现实的,科学的、蒙昧的,东方的、西方的,文明的、野蛮的......都在画面中交替、叠加、穿梭。

 

  希腊的神庙是根据周边的山川、天穹等来设计建造的,它不会单纯从神庙本身去建构。因为古希腊人将所有事物都看作某个整体的一部分,包括人与人--“人并非各个不同,而是大体无异”(汉密尔顿),以及人与神的关系也是一个整体,按照“将人向上提升的巨大力量”(叔本华)的精神来塑造人与自然、诸神的关系。

  了解希腊神庙与古希腊雕像的人都清楚,那是朴素的,绝不过分雕凿、打磨,保有材质的原有属性,这在精神上、美学上都是何等的高度!它们与更早些的埃及、后期的哥特式,还有晚些时候的吴哥窟神庙那种重装饰、神权凌驾于一切的形式表现,都有着截然不同的价值诉求。

 

  说神殿离不开宗教,可古希腊的宗教并没有占主导地位的教会和信条,又似乎与他们的神话交融在一起。而古希腊神话与其他地区神话最大的不同则是按照他们人自身的样子来塑造形象。你会发现,希腊神话的神没有完美的,不同于其他神话里神的至高无上,或非黑即白。古希腊的神像没有光环,没有三头六臂,与常人无异,唯有真实的“美”唯一体现“神性”。

  所以当我第一次看到古希腊雕像时无不惊叹他们对人体结构的准确把握和细节的准确处理。也让我突然意识到哲学家韦伯所言的“世界的祛魅”,其实早在古希腊人那里就被恰当地诠释了--他们肯定人本身,而这又源于在那非理性占主导地位的世界中,是希腊人最早倡导“理性”。“理性”让古希腊人开始了独立思考,“所有的事物要都被怀疑、被验证,思想没有界限”,就连德尔菲神庙上的铭文“认识你自己”“凡事勿过度”都与世界上任何圣地的铭文截然不同。虽然他们也相信“神秘”存在,但却更关注现实。

 

  “爱智慧”正是他们为哲学下的定义。由此也使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古希腊神庙对当时的希腊人究竟意味着什么?那绝不是偶像的崇拜,而是对“人自身神性”的肯定,他们相信灵魂与肉体、理性与感性是一体的,并用一种称之为神庙、神像的可感知的形象呈现出来,实现精神生活和世俗生活的融合,实现自我张扬与自我约束的统一。难怪有人将希腊人称之为酒神狄奥尼索斯和太阳神阿波罗的合体,既释放自我,又追求和谐秩序、温和庄严。

  以上便是我理解的神庙之于古希腊人的意义所在,现在回到我的作品上。如果将上述我对古希腊神庙所引发的文字呈现在画面里,显然是不可能的,那是两种不同的表述形式。你所看到的画面也只是我私人化、个性化的表达,只是将感觉用不尚实的“水韵青花”通过绘画给演绎出来,不锁定具体的场景,没有情节,没有象征。虽然画中也有部分隐约的神庙造型,但那也只是符号,是携带着那个有形存在的符号。整体画面却是浑然的、恍惚的、飘移的,过去与现代,既是此岸亦是彼岸,既有虚空也有真实……期待这一切都在画中相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