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百科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瓯剧
  • 国籍
    中国
  • 性别
  • 出生地
    浙江省温州市
  • 出生日
  • 民族
    汉族
  • 职业
    传统戏剧
  • 代表作品
    名传统剧目有《高机与吴三春》《陈三袅》《仇大娘》等。
瓯剧 (传统戏剧)
申请百科
  瓯剧是温州地区最有影响的戏曲剧种,原名“温州乱弹”,它大约形成于清代初年,主要在浙江温州各县及丽水、台州部分地区流传,影响远及闽北及赣东北一带。瓯剧是一个多声腔剧种,以乱弹腔为主,兼唱昆腔、高腔、徽调、滩簧及时调等。 
  瓯剧剧目计有四百五十余种,基本来自南戏、元明杂剧及明清传奇。其中正宗传统大戏84本,有“三昆、四高、四徽、四冷、五老”之说,指的是《连环记》、《渔家乐》、《雷峰塔》三本昆腔戏,《雷公报》、《循环报》、《报恩亭》、《紫阳观》四本高腔戏,《回龙阁》、《龙凤阁》、《双秋莲》、《天缘配》四本徽戏及四本不常演的冷戏和五本老戏。 
  瓯剧舞台艺术独具特色,其角色行当文武不挡,文戏细腻含蓄,有“蹉步”、“麻雀步”、“三跳步”等表演技巧;武戏融“小南拳”拳棒于打斗中,热烈火爆,颇具地方特色。化妆脸谱以粗线条块凸显色彩的对比,文字脸、动物脸等自成一格,引人瞩目。各种声腔的演唱也别有韵味,昆腔流丽悠远,乱弹华彩激越,徽调古朴平直,滩簧委婉动人,时调通俗流畅,高腔干唱,采用帮腔,以锣鼓助节,铿锵喧腾的大锣、丰富的鼓经和古老脚鼓的独特击奏使瓯剧的音乐声腔更具特点,显示出动人的魅力。 
文化特征

   唱腔

       瓯剧以唱乱弹腔为主,兼唱高腔、昆曲、徽调滩簧、时调诸腔。瓯剧乱弹腔与婺剧、绍剧等兄弟剧种的乱弹腔同源,但又有自已的特色,分正乱弹和反乱弹两种。
其传统乱弹本戏除《珍珠塔》中“后见姑”一段唱反乱弹外,全部唱正乱弹。瓯剧的高腔,为曲牌联缀体结构,音调高亢粗犷,以鼓击节,一人独唱,众人帮腔,均无弦、管伴奏,唱时以闷鼓起点,或于道白后起腔,唱腔中夹有数板式的韵白,唱念结合。瓯中的昆腔为曲牌联套体结构,伴奏以笛子为主,其调清柔婉转,朴实无华,唱法比苏昆稍紧促,保留了较古朴的风格。
瓯剧中的徽调指西皮、二簧。皮、簧以徽胡主奏,曲调平稳、朴实,男腔高亢、激越,女腔柔和、婉转。瓯剧中的滩簧原为民间坐唱形式,后被乱弹班吸收,曲调轻盈动听,流畅多变。瓯剧中的时调则多为明清以来各地流行的民间俗曲。以上各种声腔,在瓯剧长期的舞台实践中,各自保持独特风格;但也有在同一个戏中几种声腔合用,或以昆曲开头,接唱乱弹(如《卖胭脂》);或有昆有乱(如《雷峰塔》);或徽中夹乱(如《回龙阁》)等等。

行当

瓯剧的行当,最早有“上四脚”(生、旦、净、丑)、“下四脚”(外、贴、副、未)之分。随着剧目发展的需要,行当越分越细,最多时发展到三堂(即白脸堂、花脸堂、包头堂)十六行脚色。白脸堂为:老生、正生、小生、四白脸、武生;花脸堂为:大花、二花、小花、四花脸、武大花;包头堂为:老旦、正旦、当家旦、花旦、三手、拜堂旦.

表演艺术

       瓯剧的表演艺术,文武不挡,唱做并重,以做功见长。如小生可分穷生戏、风雅戏、花戏、箭袍戏、雌雄戏、姆姆(童生)戏、胡子戏。在《陈州擂》《玉麒嶙》等剧中,翻扑跌打,一应俱全。小旦有悲、花、泼、癫、唱、武等六类戏;花旦要兼演刀马旦,有时则反串武小生,如《哪咤闹海》中的哪咤,是花旦的重头戏。二花兼演武花脸,《紫阳观》中杜青,要有“飞腿”、“倒爬”、“水鸡步”、“虎跳”等武功表演。
       此外,如小生的“麻雀步”;且脚的“寸步”、“跌步”、“三脚步”以及小花的“踢球”、“飞锣”、帽功、扇功等,均有独到之处.由于瓯剧长期活动于农村,表演具有朴素、明快和粗犷的风格,表演生活细节,尤为真切动人。瓯剧的武戏,更具独特风格,吸收民间拳术而成的“打短手”、“手面跟头”,演员赤手空拳,互相搏斗,时翻时跌,动作紧凑。“打台面”中的“上高”、“脱圈”、“衔蛋”等技巧,亦颇惊险。其它如三节棍、八仙棍、梅花棍对子连环(即“藤牌阵”)等武技,均颇有特色。

舞台语言

瓯剧的舞台语言,不全用温州方言,而是吸收了中原音韵的字音,加进温州方言的声调,创造了一种特殊的舞台语言,俗称“乱弹白”,听来亲切易懂。小丑大都用温州土语,以保持其风趣、诙谐的特色。

乱弹

瓯剧的乱弹,分为正乱弹和反乱弹两种,均为板式变化体结构。定调正、反相差5度,各有原板、叠板、紧板、流水和起板、抽板、煞板等变化。伴奏乐器以笛、尺字胡、板胡为主,打击乐多用大锣大鼓。

脸谱

瓯剧的一字眉、手形脸,以及神话中的鲤鱼脸、鸟脸、虎脸、龙脸等,都是惟妙惟肖,有独特的创造。如《铁桶城》中的黄模,传说是青蛙精,他的脸谱是一只向下伏的青蛙,两道眉毛处是两条后腿,鼻梁中间是青蛙的脸身,嘴脸是青蛙嘴,两颊画着青蛙的两条前腿。当演员表演时,一扬眉,一动两颊和嘴巴,就像一只活青蛙在动,给人以奇妙的感觉。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历史价值:在“温州杂剧”(南戏)的故乡,迄今仍活跃着具数百年历史的,集“高”、“昆”、“乱”、“徽”、“滩”、“时”六种声腔唱调于一剧种的古老剧种,且世代繁衍于南戏故里,这在我国戏剧历史上,是很独特的历史现象和历史事实。
       学术价值:由我国“南戏”直接繁衍的古“四大声腔”,在今天,世上仅存“高腔”与“昆腔”两种。这两种,在瓯剧中史来都有留存和演唱,绵延至今。拥有此二腔者,全国不多,一直生存在南戏故里者,唯瓯剧。
       艺术价值:瓯剧剧目的丰富,音乐的浩博,脸谱的独具,表演的独到,生活气息之浓郁,融(温州)“小南拳”打斗之闹猛,藤牌(阵)舞、浮缸舞之独特等艺术风范,深深根植于浙南群众之中。

传承现状

随着社会的变迁、大众传媒方式的改变、市场经济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冲击等原因,瓯剧面临着传承和发展危机。

保护措施

2008年,瓯剧招三十名艺徒,计划用六年时间,关门培训,为未来补充新人。
       2019年,为更好地满足广大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将每季度将举办一场瓯剧文化惠民活动。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温州市瓯剧艺术研究院获得“瓯剧”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影响

   重要演出

2015年1月6,温州市瓯剧艺术研究院在温州市东南剧院参加“瓯剧艺术演出周”活动。
       2016年2月24日,瓯剧在温州市鳌江镇西塘社区环溪村进行专场演出。

荣誉表彰

       1954年,华东区首届戏曲观摩会演中,瓯剧演员陈茶花以一折《卖绡会》获演员三等奖。
       1957年,浙江省举办戏曲会演大会,瓯剧《高机与吴三春》获得剧本二等奖。
       1957年,浙江省举办戏曲会演大会瓯剧《高机与吴三春》获得演出奖。
       1957年,浙江省举办戏曲会演大会瓯剧《高机与吴三春》获得舞美制作奖。
       1957年,浙江省举办戏曲会演大会瓯剧《高机与吴三春》获得音乐演奏奖。
       1957年,陈茶花参演瓯剧《高机与吴三春》获得演出一等奖。
       1957年,金万宣参演瓯剧《高机与吴三春》获得演出二等奖。

词条图册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