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百科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苏州缂丝织造技艺
  • 国籍
    中国
  • 性别
  • 出生地
  • 出生日
    江苏省苏州市
  • 民族
  • 职业
    传统手工技艺
  • 代表作品
    南宋朱克柔缂丝的《莲塘乳鸭图》。 明代朱良栋缂制的《瑶池献寿图》,吴圻缂制的“吴门画派”代表人物沈周画作《蟠桃仙图》和《戏婴图》。 清代有《三星图》、《八仙庆寿图》。 当代有《(苏州小桥图》、《云龙图》等。 2015年6月24日,净士宗的经典之一的《观无量寿经图》正式亮相。
苏州缂丝织造技艺 (传统手工技艺)
申请百科
苏州缂丝织造技艺,江苏省苏州市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缂丝,又名刻丝,是中国古老、独特的一种传统织造工艺,主要存在于苏州及其周边地区。苏州缂丝自南宋以后,盛名传遍全中国,成为主要产地。明清时代,苏州缂丝仍昌盛不衰。
2006年5月20日,苏州缂丝织造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渊源
新疆古楼兰出土的汉“中希混合风格之毛织品”花边残片与解放前蒙古人民共和国出土汉丝织石树残片来看,两者都是通经断纬的“单经”的平纹交织物,前者以毛丝织成,可称它为缂毛,后者纯蚕丝织的,可称为缂丝。他们和宋以前缂丝的织造方法完全一样,由此证明,这种通经断纬的织造方法,在中国汉魏之间就已经有了,其缂制技巧也已经达到相当完备的程度。
缂丝的起源大约在公元7世纪,自汉至隋唐,渐趋成熟。
隋唐以后,已经用缂丝制品作书画的包首,到了北宋、南宋时期,缂丝最负盛名。无论包首、装裱还是缂丝艺术品山水、花鸟、人物等,缂丝技艺已达到相当水平。南宋朱克柔缂丝的《莲塘乳鸭图》(现藏于上海博物院),画面上,碧波荡洋,芦苇青青,红果白鹭,绿萍翠鸟,子母鸭双在塘中嬉水漫游,水中白莲吐艳,浮萍点点,间以蜻蜒、草虫。整副作品构图严谨、色泽和谐,生动活泼。还有沈子蕃的《梅鹊》、《青碧山水》(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这些作品具有工丽巧绝、自成风韵的独艺术风格。
到了靖康以后,因宋代统治阶级怯弱无能北方被异族侵扰,便迁都临安(现杭州),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随着南移也使工艺美术由北南迁,很多名工巧匠也被带到南方,缂丝就在这个时期开始在松江、苏州一带流行并得到发展、后基本集中于苏州陆墓、蠡口、光福一带。沈子蕃、吴煦都是苏州(吴郡)这一时期的名工巧匠。
至宋代,在中国织造史上已占有突出的地位,那时“以河北定州所制最佳”,“以宣和时制作最盛。”
南宋时,苏州的缂丝生产也已有一定规模。
元代,缂丝艺术品已转向生活日用品,其特点是缂丝率先使用金彩,大量用于寺庙用品上和官员的官服上。元代的金彩,后对明清二代极有影响。
自明代始,缂丝技艺在苏州市区及周边的蠡口、陆慕、黄桥、光福、东渚等地广为流传,成为该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丝织艺术表现形式之一。明代苏州缂丝织造技艺更为精湛,以御用缂丝龙袍及缂丝书画中的开相织品著称。到了明代缂丝艺术有了进一步发展,除明宫中有御用缂丝艺人外,苏州缂丝已经有了相当规模,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当时在苏州齐门外陆墓镇已有一批艺人,从事缂丝织造。朱良栋缂制的《瑶池献寿图》(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轮廓清晰,尤为冠绝。因此明代缂丝以苏州最有名,明代除北京和苏州,其余地区似乎未发现缂丝了。
到了清代,出现了缂、绘结合的新技艺。
20世纪60年代,以复制南宋缂丝名作为起点,艺人们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已告濒危的缂丝织造技艺。
至20世纪70至80年代,苏州先后成立了五家缂丝厂,缂丝织造技艺得到新的发展。

工艺特征
       缂丝织造技艺主要是使用古老的木机及若干竹制的梭子和拨子,经过“通经断纬”,将五彩的蚕丝线缂织成一幅色彩丰富、色阶齐备的织物。这种织物具有图案花纹不分正反面的特色。在图案轮廓、色阶变换等处,织物表面像用小刀划刻过一样,呈现出小空或断痕,“承空观之,如雕镂之象”,因此得名“缂(刻)丝”。
       缂丝的制作工艺分为嵌经面、画样、织纬和整理等十多道工序。织纬的基本技法,主要有勾、抢、绕、结、掼和长短梭等,另有盘梭、笃门闩、子母经、合花线等多种特种技法,都依不同的画面要求灵活运用,以表现各种不同的艺术效果。其中,“结”是单色或二色以上在纹样竖的地方或较徒的纹样上采取有一定规律的面积穿经和色方法;“掼”是在一定坡度的纹样中(除单色外)二色以上按色之深浅有规律有层次排列,如同叠上去似的和色方法;“勾”是纹样外缘一般均用较本色深的线、清晰地勾出外轮廓,如同工笔勾勒作用;“抢”又叫枪色或镶色,是用二种或两种以上(甚至更多)深浅色之调和运用枪头相互伸展起到工笔渲染效果表现纹样质感。
传承保护

传承意义

缂丝作为最早用于艺术欣赏的丝织物,素以制作精良、古朴典雅、艳中带秀的艺术特点著称,被誉为“织中之圣”。同时由于经得起摸、擦、揉、搓、洗,它又获得“千年不坏艺术织品”之誉称。
缂丝作品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历代缂丝精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缂丝技艺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特色,具有相应的文化与科学价值。

保护措施

1999年3月,王金山缂丝大师工作室成立。成立以来,积极做好传承培养工作,工作室与苏州技师学院配合,开办传统技艺传承班,培养既有文化知识又有专业技艺的一代新人。

荣誉表彰

1982年,缂丝艺术冲破一千多年来的旧法,创制了一幅异色、异样、异针三异缂丝金地《蝴蝶·牡丹·山茶》,这幅作品被列为珍品,收藏在中国工艺美术馆。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王金山缂丝三异“牡丹—山茶—双蝶图”在江苏省首届紫金杯民间艺术佳品评选中荣获佳品奖。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王金山缂丝全异“寿星图”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品优秀作品二等奖。

词条图册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