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百科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陶玉忠
  • 国籍
    中国
  • 性别
  • 出生地
    安徽阜阳
  • 出生日
  • 民族
  • 职业
    国家一级美术师
  • 代表作品
陶玉忠 (国家一级美术师)
申请百科
       墨三(陶玉忠),安徽阜阳人,现定居北京,1989年进修于中央美术院中国画系人物画室。现为中国水墨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榜书艺术研究会会员,中国佛教释心定法师弟子。知名书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发表论文有《浅析中国画笔墨之美》、《浅论中国画的气韵生动》,作品出版《陶玉忠画集》、《世界美术集》《中国国际书画作品集》等书籍。
        现就读于荣宝斋画院唐辉山水画工作室高研班,荣宝斋画院画家,擅长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作品取法于扬州八怪,自成体貌。风格雄强。古朴,雅逸,其作品被公认为具有收藏价值,多次参加义卖,捐资助学。代表作《百馗图》《天下乐也》《岁寒三友》《清趣图》《百米长卷群鹰图》作品广泛流传美、英、德、法、新加坡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众多国内外友人、收藏家收藏。
所获荣誉(部分)














学术
浅析中国画笔墨之美
       中国绘画传统是由几千年来无数画家及民间画工实践创造的,是经过历史和人民的检验而继承发展、流传至今的。其中富有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的一面,这是主要的。传统是发展的,它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中国画笔墨在每一个发展过程中,它总是继承过去的某些优秀部分,而加入某些时代必需和其他进步的部分。前者必然扬弃和否定一些不好的或不适用的东西。后者会补充一些新的东西。中国绘画传统笔墨也是这样变化发展过来的。
       传统是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社会制度、生活习惯、风俗民情、审美情趣和信仰哲理,经过长期陶冶而形成的。它并不都是相同的。这就是所谓民族风格、民族形式的差别。我们民族绘画传统是富有现实主义精神的,它的之美区别于自然主义、形式主义。我们只能在民族传统基础上创造我们的民族艺术。
       关于笔墨的重要性:在中国画里“气韵生动”是创作的最高准则,而古画论中认为“气韵由笔墨生”,“取圆浑而雄壮,顺快而流畅,用笔不痴不弱是得笔之气也,用墨浓淡相宜,浓淡相当,不滞不枯,得墨之气也,不知此法,淡雅则枯涩,老健则重浊,细巧则怯弱,皆不得气韵之病”。也有任务气韵由发于墨者,有发于笔者,有发于意者,有发于无意者。据说还是发于无意者为上。无意就是我们常说的“好笔墨偶然得之”。什么叫好笔墨呢?古人说:“有笔有墨之画”而“有韵有趣谓之笔墨”,并且是“潇洒风流”谓之韵,“尽变穷奇”谓之趣。而这些“潇洒风流”、“尽变穷奇”固然靠才华、功力、激情、灵感,但所有这些因素,最后都得借助于“笔墨”这个媒介来表现。可见笔墨不单是形式美的问题,而是决定一幅创作的气韵是否生动的关键所在。又说“气韵部署以表象论,不要以纤巧为娟秀,粗犷为苍浑,板滞为沉厚,浅薄为淡远”,而是一种内在的美,是一幅作品的总的效果。所有不能把笔墨仅仅理解为造型,而还有如此的重要性。
       要理解骨法用笔的重要性:西洋绘画是光影体系,中国绘画是线条体系,中国画是通过笔墨的运用来表现主观感受和客观形体的,简称为“以线造型”。但中国画并不以塑造型体为满足,线条还得有骨力,古代叫“骨法用笔”。经过一千多年的实践,朴素的线条已发展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表现技法,成为世界上独特的造型手段,所以不能把骨法用笔看得太简单,更不能抽走,这点很重要。
       要理解书画相通的重要性:自从书法艺术渗入中国画以后,中国画的线条吸取了书法艺术的营养,就大大的提高了中国画线条的艺术价值及美学价值、古人不论画树画石,都要求用写字法,笔笔有力,不可草率,以通体无一懈笔为佳。所以古人题跋称某某写而不称某某画。正因为有这个“书画相通”的历史根源,所以中国画线条的基本程式是一波三折。波是起伏的形态,折是运笔的方向。就是要求有起伏转折,不能板滞,而每一笔都有起笔、行笔和收笔  的笔迹效果,最忌妄发笔力,不能直率而要富于含蓄。
       潘天寿先生说,绘画在原始时期,不分中西民族,都是以线条应物象形。线条本非客观物体所固有,而是人们为区分大千世界而抽象出来的,也是艺术再现世界的最有力手段,其后,西方绘画因崇尚自然科学的规律,从而发展到对光与色及视觉形象的模拟上去。而中国绘画,用潘天寿先生的话来说,走的是艺术科学的道路。即在把握线条性能的基础上,作高度提炼、沿着自身感受的方向上发展。从此确立了东西绘画两大体系。优秀的中国绘画,在东方绘画体系中,祈祷了旗手的作用。
       中国绘画最需要讲究笔墨技巧又并非光指手头功夫,诸凡个人品性、学养、才情均能于笔墨上透露消息,其所包容真可谓既深且广了。
       绘画成就的高低,虽有个人素质为基础,而正确的锻炼,则是关键所在,不能去搞一些似是而非的魔术般手段,要靠真功夫。一切艺术都有它本身的轨道,你可以开辟或延伸轨道,单不能脱轨。有些人曾认为只要达到效果,可以不择手段,这些话猛然听起来似乎有理,而实为欺人之谈,因为手段与效果是紧密的因果关系。刷子的效果。滚筒只能是滚筒的效果。当然前面所提的效果二字,是规范在中国画这一个要求上的,假使你所预期的并不在这规范之内,那尽可“凭君覆雨翻云去,莫向神州自有天”
       吴茀之先生说中国画的主要工具是笔和墨,然而以笔墨联称,成为中国绘画上的专有名词,这主要是指画面上的笔踪墨迹,以及寄寓于这里边的笔情墨趣。如说某幅画的笔墨好否,其实几乎包括了作者表现在绘画上的全部技巧。
       中国画,尤其是文人画首重画面意境,而意境的表达全靠组成画面的笔墨,这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正如人的灵魂和肉体是两个方面的统一体,也就是形神关系,若有形而乏神必属痴呆;反之,若肢体不全亦难称形神兼备。从绘画的角度来说,很少有意境平凡格调低下而笔墨独具高超的;相反,也很少有平庸的笔墨而能表达出高超的意境的。作为一个专业画家,各方面的修养,容许有其参差,但气相距,不会过远的。因为最后是互相促进和制约着的。
       前面所讲的意境问题,涉及面很广,通常被称做画外功夫,对此难以用语言达其意。如何使意境高超,谁也不能说个具体。至于笔墨技法,历代画家积累有丰富的经验,而且留下了大量的优秀作品,足资后人借鉴和探求。大家知道绘事六法,首重气韵。吴先生说,气,指的是生气,亦即运转不息的生命之力。韵,指的是情韵,亦即千姿百态的生命节奏。这虽然很难在某一画具体去指实,但可以为人所感知,亦可谓笔墨所显示。中国画笔墨所追求的也以此为最高比准的。如果强而析之,则以笔取气,以墨取韵,其中以笔为主导。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墨还是要以笔来显现的,也只有笔底之墨,方能称之谓笔墨之墨。这好像节律是附丽于运动走向的力线上始能表现的道理一样。
       古人称某些笔墨为有骨无肉,或有肉无骨。所谓有骨无肉是指笔踪没有浓淡干湿的墨色变化,那就枯而乏韵;另一种有肉无骨,是指水墨一滩,疲软无力,看不出笔路,当然也难言气质所在,或被讥为墨猪。由上所言,我们可以体会出,笔墨是画面气韵的唯一载体,笔踪过去,墨彩随之。笔有迟速、顿挫、转折、偏正之姿以显其活气;墨有枯湿、浓淡、渗化、积聚之变,以显其韵味。所谓笔墨之道,浅而言之不外于此矣。当然这些都不能孤立地来讲,在具体画面上,具体对象前,以及作者心意之所寄,情趣所托,各当其所画,运用之妙还在存乎一心。
       我们在做好过程中要做到笔被人使,不要人被笔使。这两者的区别,一是胸有成竹,拈笔挥毫收纵自如,传物之神,写己之意,由我差遣。或超于象外而尽得环中。这样的用笔过程,叫做笔被人使。一是心中无数、毫无主张,或拘泥于物象,或计较于锱铢,笔墨不随自心,当然无气韵骨法可言。又一种是神情茫昧,随笔涂抹,既乖事理,更无法度,是谓人被笔使,不得谓之真画。细审古今成功的画家,他们的笔墨都是顽强地做到了笔被人使这一十分重要之点。各家风格也在此中显现。
       上面所讲的简言之就是意在笔先,亦即所谓人使笔,当然这不是容易做到的事,必须经过艰苦磨练方能得到。
笔墨二字是相对又是相济的,明代莫是龙《画说》中有“古人云有笔有墨,笔墨二字人多不晓:画岂无笔墨哉”之说。确实,所谓笔墨是有其特定含义的,且看明代顾凝远的《画引》中所讲:“以枯涩为基,而点染蒙昧,则无笔而无墨。以堆砌为基,洗发不出,则无笔而无墨。先理筋骨,而积渐敷腴;运腕深厚,而意在轻松,则有墨而有笔,此其大略也。”当然时日不同,人情也异,现代人们的生活与古人不同了,党建生活节奏加快,商品经济意识增浓,一般人不可能有更多的实践,去欣赏品味所谓笔墨情趣,所以有一些人热衷于搞一眼惊人的视觉刺激法,不少作品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的,这看来是个大趋势。因为观者心态如此,作者心态不能随之相合。前些日子的文坛、艺苑中的形形色色表现,都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什么样的笔墨,就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彼此的原理是相通的。所以,它的笔墨之美不管你画什么,作为中国画对笔墨一道总是首先要研究的。
 
词条图册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