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百科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王根生(画家)
  • 国籍
    中国
  • 性别
  • 出生地
    江苏徐州
  • 出生日
    1963年
  • 民族
  • 职业
    河南省美协理事
  • 代表作品
    出版《王根生现代工笔人物画》、《拉萨街头》、《天国之梦》、《前山阳光后山雨》
王根生(画家) (河南省美协理事)
申请百科
  王根生,男,1963年生于徐州,现为中国美协会员、中国民盟盟员、河南省美协理事、中国画学会理事、河南省美协工笔画艺委会副主任、河南省书画院画家、天津工艺美院客座教授。
艺术评论
  当今现代画家,其成功的标志我认为有两条,其一须有扎实的笔墨与造型功底,其二须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化语言。尤其是后者更为重要,艺术家的个性是艺术作品的生命之本。当代著名画家王根生深究其理,为了探求自己的绘画语言,在寂寞中苦苦追寻,默默耕耘了20年,终于赢得了成功。他的艰苦投入换来了硕果累累、连获奖项、确立了自己在中国工笔画坛的学术地位。受到人们极大的关注。显然,王根生是一位有创造精神的艺术家,他对自己所从事与追求的艺术事业,有着清醒缜密的思考。这种思考不是单指技巧上的拓展,而是一种在中国工笔画语言和表现内容的综合能力与总体风格上的寄注自己的艺术观念与笔墨个性。也许,王根生已经敏感到传统的工笔画囿于它特定的质的规定性而缺少向前发展与突破的可能,他只能在掌握了工笔画的技巧之后,去向现实生活寻找灵感与激情。他把自己的作品视角聚焦在都市少女的青春美感和雪域高原的藏民身上,在与所画人物对话时,找寻的是最能出落人物精神的技法。他把自己的艺术取向定位在创造性地运用中国工笔画法去表现西方油画那重深沉、厚重与丰富的写实风格上。为此,他善于营造大场面的人物组合,注重人物个性最细微的神情变化,淡化线的感觉,强化线与色的融合浑然天成;色彩构成由淡雅转向深厚,造型方法与形式因素更多是现代手法。他以新的视觉去观察生活,以新的观念去设定审美取向,以新的形式去结构画面,以新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感受。他的作品属于工笔写实一路,重写实体验,强调形象的具象特点,追求艺术上的完美以及在具象造型中的生命力表达,始终以一种蓬勃的活力与清新的气质,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作者:贾德江
创作特点
  王根生用在传统工笔画观念中难以完成的“鸿篇巨制”式的创作,摧枯拉朽地一改工笔画长久以来追求“情志雅趣”的创作理念,赋予了一向雅致、细腻甚至恬静、婉约的传统中国工笔画,以壮美、磅礴甚至庄严、史诗的面貌与气魄。在解决了传统工笔人物画的薄弱与局限的同时,给予了工笔画以撼动心魄的气势、格局与力量。当代工笔人物画不仅可以精致地表现传统的东方唯美意境,更能壮丽地展现西方巨制史诗,由此,当代工笔人物画创作有了全新的表现视角与施展空间,但更重要的是,“鸿篇巨制”“震撼人心”“波澜壮美”等关键词,让工笔画有了大开大合地承载与塑造时代精神的可能。
  题材开拓与意蕴追求的并进,是王根生工笔人物画的一大特点。任何忽视题材选择与主题确立的看法,都是不符合艺术规律的。五六十年代走上复兴道路的工笔画,由于处在巩固新政权、建设新社会的大背景下,在艺术认识上自然理所当然地重视政治与艺术的关系,强调抵御思想文化的浸蚀,主张表现顺乎时代潮流合乎群众需要的共同意志,也顺理万章地着意学习前苏联的艺术创作方法与创作概念,。但对上述原则的简单化和片面化的理解与阐释,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导致了艺术创作的一些偏狭。十年“文革”则把上述问题发展至极为“题材决定论”和“主题先行论”,无视艺术对生活的直接感知与创造性提纯,严重地束缚了创造精神。当代工笔画家,有幸摆脱了上述两论的束缚,高扬了创造意识,提高了深入生活发挥个性的自觉。由之,人物画题材明显地向着过去不甚重视的方向扩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为艺术的发展营造了一个更为宽松而自由的氛围,从事工笔画艺术的画家之众多,创作之活跃堪称空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认识传统并从传统资源中发掘、发扬,如何在当今文化艺术多元格局中寻求参照,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中寻找最佳的契合点,如何更新和拓展中国画的内涵与外延等等,是中国画艺术在当代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也是工笔画家们长期以来不断思索并力图以艺术解答的课题。王根生也不例外,他凭藉自己造型功力的扎实、深厚,对自己所从事与追求的事业,有着清醒缜密的思考。他要在这百舸争流的工笔人物画河道上,明确自己的航标,确立自己的价值取向,建立自己绘画语言符号系统,完善自己绘画美学框架。他没有忽视以真情实感去把握多彩生活的原则,更引起画家关注的是普通人物的平凡生活及生命的永恒价值。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王根生持续地在现代人物方面注入气力,这部分作品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当代都市纯情少女的生活和浪漫情怀的表现为主题。在这类作品中,画家以新的视觉去观察生活,以新的观念去设定审美取向,以新的形式去结构画面,以新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感受。此中,他追求的是超越现实而与心灵情感相关的身心体验,并试图用精致的艺术,以深度的抒情来实现自己对主体人物的理解和阐释。第二类作品是表现生活于雪域高原藏民的劳作、休憩、欢乐、愁惘、信仰和性情,他们在社会巨变中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的林林总总,尽收于画家笔下。我们要特别地肯定当代人物在工笔画中出现的意义,这本是摆在工笔画家面前的难题。传统的工笔人物所留下的遗产,使当代画家在表现现代人物造型上少有法则可依。尤其是现代青年女性和藏区牧民难为传统工笔技法所表现。在题材上,可以说这两类作品特别集中地代表了工笔人物的当代发展。那些和我们身处现实已无距离的艺术形象,使我们看到了当代具体的人和他们的境界。王根生的这类作品显示了鲜活的当代特征。

  中国画中所表现的物象,常被画家们作为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载体。然而由于画家的个性、气质、修养、情感不同、各自的审美理想、角度不同,对生活的着眼点、感应点就会千差万别,即使而对同一对象也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就会滋生,演化出各种具有不同审美观念的风格与流派。从总体上可分为两种倾向:一种倾向于形式的美感悟,一种倾向于内在美的体验。前者的着眼点在“内容的形式”,后者的着眼点在“形式的内容”;前者往往对生活形象所蕴含的形式因素极为敏感,后者常常对生活形象的内在情感有深刻体验。王根生是倾向于表现内在美的画家。他创作的根本目的在于塑造形象,深入挖掘和表达某种独特精神和情感。然而,王根生可贵的是,为了完成这一中心任务,他没有忽视提炼形式美的因素,发展和完善画面独特形式结构。也就是说,王根生作品中的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是他自始至终的刻意追求。
 两种倾向的画家都需要真诚地面对自然、社会、生活,都同样离不开真、善、美这一基本意识形态,都必然要经历从生活到艺术的转化过程。首先,艺术必须真实地反映生活到艺术的转化过程。首先,艺术必须真实地反映生活,即要求“真相”。其次,美不能离开善。正如狄德罗在《西方美术家论美和美感》一书中所说:“真、善、美是些十分相近的品质。在前面的两种品质上加上一些难得而出色的情状,真就显得美,善也显得美。”因此,美必须以真为基础,以善为前提,如果离开了真与善也就失去了美。作为一个美的创造者,王根生极为重视“真相”、“真情”的表达,他对现实生活独特的审美角度和感应点,往往在于对纯朴的人情、人性美的深度体验和情感、意蕴的准确把握。在他那里,真,是他艺术的第一要义,包括情真、意真、景真、事真、理真等,只有真实才会感人,只有真实才能使人佩服,只有真实才能具有生命力。真、善、美不仅是王根生艺术的本质,也是他艺术赖于存在的价值。
词条图册
x